首页 > 理论宣讲

《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 (第4-6章节选)

四、“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关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两个结合”,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我们党曾有过偏差,并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党的历史上,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一度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和照搬俄国革命经验,没有充分考虑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实际,使中国革命遭受了严重挫折。 毛泽东同志深刻认识到,面对中国的特殊国情,不能以教条主义的观点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毛泽东同志创造性地解决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回顾这段历史时指出,毛泽东同志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射中国具体实际之“的”的伟大实践,为我们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光辉典范。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历史和现实一再告诉我们,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关系,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鲜明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命题。二0二一年七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第二个结合”;二0二三年六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对“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从“第一个结合”到“第二个结合”,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体现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基本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揭示了我们党推动理论创新和文化繁荣的必由之路,标志着党的理论创造性、文化主体性、精神独立性实现了新的升华。在长期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正是在坚持“两个结合”中,我们党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向前进,取得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大理论成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科学理论引领伟大实践,指引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取得新的伟大成就。历史充分表明,“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坚持“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这一思想的创立、丰富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性的最有力体现,也是我们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必须坚持“两个结合”,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刻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要始终坚守理论创新的魂和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宝库进行全面挖掘,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及时科学解答时代新课题,坚持在实践中发现真理、发展真理,用实践来实现真理、检验真理。着力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不断深化理论研究阐释,更好学习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体系。注重从人民群众的创造中汲取理论创新智慧,提炼出新的理论成果,让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亿万人民心中。

五、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关于担负新时代的文化使命

1)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坚持不懈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唯一正确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识,并将其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一道,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新的定位和新的内涵,大大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一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2)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既不能片面地讲厚古薄今,又不能片面地讲厚今薄古,而是要本着科学的态度,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键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兼收并蓄、择善而从,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当代中国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同现实文化相融通,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六、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和集中体现。一百多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探月精神等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深深融入我们党、国家、民族、人民的血脉之中,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大力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

2)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是最好的营养剂,也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教材。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丰富素材和充沛养分。我们党历来注重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要坚持正确党史观、树立大历史观,坚持理论武装同常态化长效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相结合,学好党史、用好党史,从党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深入开展面向全社会的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